赏灯、猜谜、吃元宵,每一年的元宵节,都会将春节的欢乐延续,并掀起一个品民俗的高潮。无论身在哪里,这一天,要炸元宵、煮汤圆,将甜甜蜜蜜吃到嘴里;这一天,或自制花灯,或结伴赏灯,将火树银花的热闹装在眼中。庆祝方式不同,团聚的美满和节日的欢乐却是一样的。
●习俗:吃汤圆。汤圆(元宵)象征着团圆和美满,人们在元宵节这天吃汤圆,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、生活甜蜜。
过年休假回到河南南阳,正巧遇到了原来单位车间里的一位老班长。虽多年未见,他话语中却透着说不出的亲切:“记得有一年元宵节当班,我们所有人还吃上了你父母包的芝麻花生汤圆。岗位上的汤圆格外甜啊!”
那是20多年前,我家还在河南油田炼油厂家属院居住。父母都已退休,忙了大半辈子突然闲下来,他们心里空荡荡的,总想找点事做。
我的父母是四川人,有着一手的好厨艺。父母就想着利用手艺做点事情。说干就干,经过一番张罗和几宿的忙碌,选了个好日子,父母的纯手工汤圆店就开张了。
由于汤圆味道好,店里食客很快多起来。招待食客之余,母亲还不忘征求大家的意见,以保证汤圆的口感和服务质量。
父母的汤圆店常常高朋满座,有人还会模仿着母亲浓浓的四川口音说:“老板儿,来一碗汤圆,打一个鸡蛋,醪糟稠点,速度快点儿,莫让我们等久了。”随着母亲一声“要得”,我们就会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端到食客的面前。不管认不认识,如果有人吃完发现忘了带钱,父母总表现得十分豁达:“莫得事,都是自己人,吃得满意就好。”
2005年元宵节前夕,一天中午,炼油厂常减压车间的干部来到店里,说征求了节日当班员工的意见,大家想要在元宵节当天晚上吃上正宗的手工汤圆。为了满足员工的愿望,车间特来订购40碗芝麻花生汤圆。他们说,汤圆煮好后用保温桶装好,元宵节晚上6点车间派专人来取。
父亲从四川调到河南油田后,曾经在常减压装置工作十多年,与车间感情很深。“职工们连续倒班特别辛苦,一定要让他们吃上质量上佳、口感最好而又干净卫生的汤圆。”
父母亲商量后,特意选用了口感软糯、味道甜绵的湖北孝感糯米。父亲用餐饮水磨机反复加工,制成软硬适中而富有弹性的糯米面。母亲带着我去买上好的芝麻、冰糖、核桃仁等,还加了桂花、黑芝麻,就连包汤圆的花生都是挑了又挑。然后,混合在一起炒到火候刚好。
为了保证汤圆品质,忙不过来的父母特意把我和哥哥、姐姐叫到店里帮忙。手巧的母亲和姐姐负责包汤圆,父亲和哥哥负责调制馅料,我则来回跑腿打杂。
当雪白滚圆的汤圆在铁锅里翻滚时,父亲母亲轻轻松了一口气。担心我们冒失,父亲坚持自己把热腾腾的汤圆小心装进保温桶,又和车间干部一起把汤圆送到岗位职工手上。看着大家吃着又香又甜的汤圆,父亲这位老石油笑得格外灿烂。
如今,父母老去,汤圆店也早已不再经营,但当年热气蒸腾的汤圆、父母纯正的四川乡音,还有职工们的欢声笑语,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……
●习俗:赏花灯。元宵之夜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人们点起万盏花灯,携亲伴友出门赏灯、逛花市,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。
2月9日,农历正月十二,我从科威特钻井现场赶回成都的家中。今年恰逢首个“非遗版”春节,除夕未能归家的遗憾,让我对元宵节的团圆格外珍惜。
成都人过元宵节,最不能错过的便是观灯。成都的元宵灯会,承载着千年古城的烟火气,如陆游笔下“灯山万炬动黄昏”的盛景,在青石板巷弄与锦江碧波间流转。
以往元宵节的傍晚,我和家人会换上轻便的衣衫出门观灯。父亲走在前面,手中提着一盏老式红灯笼,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满是岁月痕迹的脸庞,温暖而安心。孩子蹦蹦跳跳地跟在妻子后面,兴奋地指着路边形态各异的花灯。
这些年,我在异乡度过多个元宵节,见过不同的灯会。在不同的光影里,映照的不仅是年味,还有漂泊者的乡愁与重逢的温暖。
在陕西西安,我和久别重逢的大学同学一道登上城墙,欣赏盛大的城墙灯会。巨型花灯沿着城墙蜿蜒排列,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蓝本,人物、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。城墙上大红灯笼高高悬挂,与花灯相互辉映。站在城墙上俯瞰,西安城在灯光笼罩下,庄重又神秘。西安的灯是帝王将相的史诗,每一盏都写着“长安”。
江苏南京的夫子庙灯会,则是另一番风味。那次,我和同事一同观赏。夜幕降临,秦淮河边的花灯逐一点亮,灯光倒映在河面上,波光粼粼。灯会上,既有传统的荷花灯、玉兔灯,也有融入南京特色建筑元素的创意花灯,将秦淮河畔装点得格外迷人。南京的灯是文人画的留白,热闹里藏着六朝文脉。
四川自贡灯会以规模宏大、制作精美闻名遐迩。2024年元宵节,我带着家人一同前往。踏入灯会现场,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光影世界。各种造型奇特的花灯让人应接不暇,动物主题的花灯活灵活现,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腾起来;融合现代科技元素的花灯,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奇妙火花。去年的自贡灯会,就像一场科幻与非遗的联姻,让传统技艺在光影中重生。
家乡成都的灯会,是市井烟火的温情注解。无需宏大主题,一盏河灯、一碗醪糟,便是团圆。在静谧的夜色中,我将元宵节的璀璨灯海分享给远在科威特的外籍同事。他好奇地问我:“在元宵节,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赏灯呢?”我想,或许因为灯是黑夜里的火种,是漂泊者的路标。
家乡的花灯,照着父母的白发与妻儿的笑靥;他乡的花灯,映着游子的孤独与重逢的惊喜。无论走到哪里,只要有一盏灯亮着,便知人间美好。
●习俗:挂花灯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灯节。每到这时,各式花灯高悬街头,城乡灯火通明,五彩缤纷。家家户户悬挂花灯,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,祈求平安。
元宵节将近,广东韶关石油珠玑巷服务区加能站摆上了一个个可爱的小花灯。每到元宵节前后,站里都会准备很多小花灯,送给进站加油的客户。
2月10日一大早,一位客户进站加完油后,目光被这些小灯笼吸引住了。见站长李伟拿着一个小兔子灯笼走过来,他连忙问道。
“我孙女一直都吵着想要一个小灯笼,我最近刚开工,忙得脚不沾地,都没有时间去买。”
“您喜欢就拿去吧。快到元宵节了,我们准备这些小花灯,就是送给进站加油的客户朋友的。”李伟热情地将小花灯递给客户。
客户拿着小花灯喜滋滋地走了。不一会儿工夫,站里的小花灯就送出了一大半。不少带着孩子进站加油的客户,看见各式各样的小花灯,都会被吸引过来。
傍晚时分,忙了一天的李伟正准备歇歇,一辆装饰着花灯的小轿车缓缓驶入加能站。车上下来一位穿着民族服饰的老人,笑眯眯地对李伟说:“小伙子,加满油!”
看着车上的花灯如此别致, 李伟一边加油,一边好奇地问道:“大伯,您这车灯挺特别啊,是自己做的吗?”老人点点头,自豪地说:“是啊,这是我们村的传统,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灯会比赛。过两天我要去参加比赛。今年我特意加了新花样,你看这灯,像不像一条正在飞舞的龙?”
李伟仔细一看,花灯巧妙地排列成龙形,灯光闪烁,栩栩如生。他忍不住赞叹:“真是不错,您这花灯是我见过最好看的花灯了!”
老人哈哈大笑,不住地夸赞李伟服务好,还从车上拿出一个自己做的小花灯送给李伟。
晚上,李伟特意将这个小花灯挂在了营业室。小小的花灯,一闪一闪,吸引了不少客户拍照留念。大家都说,这个花灯是他们见过最好看的花灯。
●习俗:炸元宵。与常见的糯米元宵不同,炸元宵的面皮一般选择红薯面,炸好的元宵表皮酥脆,馅料软糯。寄托着团圆美满的期盼,也寓意着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、圆圆满满。
元宵节的夜晚,浙江湖州街头的灯笼照亮了城市,大大小小的花灯在路人手中洋溢着节日的快乐,身在异乡的我愈发思念远方的家乡,怀念承载儿时记忆的炸元宵。
往年过了正月初十,老家山西运城的村镇里,大大小小的集市又热闹起来。儿时的我最爱跟着奶奶去赶集。在叫卖声此起彼伏的集市上,我总会被炸元宵的摊位吸引。眼巴巴地看着一个个元宵在油锅里翻滚,渐渐变得金黄酥脆,香气扑鼻。
运城的炸元宵,以红薯面为皮、豆沙为主馅,每家的馅料各有不同,但也不外乎核桃、花生、瓜子这些年节常见的干果。奶奶做的元宵馅里还会加上柿饼,跟外面买到的都不一样。那时候,我们兄弟姐妹围在炉灶旁,等待炸元宵出锅。当炸元宵的酥脆外皮和软糯馅料在口中交融时,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。
“奶奶,今年能不能早点炸元宵啊,我想吃上几个。”除夕夜,一家人聚在一起,心里的小馋猫钻了出来,“红豆放在哪儿,我先泡上呗。”
“知道你爱吃,东西早都备好了,就等你回来包现成的。”奶奶拿出年前就买好的红薯面、红枣等辅料开始忙活,“你最爱的柿饼也留了点,你也学学怎么做,下次想吃了自己也能炸元宵。”
正月初七,我离家返岗。大学毕业后,再也没有在老家度过一个元宵节。与家乡的炸元宵相比,浙江的汤圆有很大不同,大多都是糯米皮,除了常见的黑芝麻、豆沙馅,还有咸口的猪肉汤圆。
各地汤圆、元宵虽然做法、口感各有不同,但都承载着相似的意义,寄托着人们对家人团圆、幸福甜蜜的美好期盼。
●习俗:猜灯谜。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,又称“庾辞”“隐语”。到了宋朝,元宵节已有了“益智节”的含义,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。南宋时,灯谜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,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。
所在的河南濮阳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,是名副其实的中原腹地,每年的元宵节活动主要有赏花灯、猜灯谜和民俗文化表演等,极大地丰富了油城人的生活。
去年过年,长年在外的弟弟正巧在家里,一家人都很高兴。元宵节这天,我们吃了汤圆后收拾完毕,父亲说:“咱们玩个猜灯谜游戏吧,小时候经常和你们玩,咱们得温故而知新。”我和弟弟相视一笑,记忆的闸口打开,往事的影像在脑海里不断闪现。
记得我9岁那一年的春节,父亲回家探亲,元宵节晚上,等我和弟弟放了花炮,父亲说:“我们三个人来玩点文化类的节目吧。”说着拿起一张信纸,用钢笔在上面写写画画。“上山下山左山右山,山连山,山靠山,合起来,不是山,打一字。”父亲出了第一个谜面。苦苦想了好一会儿,我灵机一动,脱口而出:“是不是田野的田?”父亲哈哈一笑说,答对了,然后又说:“咱们祖上都是农民,农民离不开田地,你们啥时候也不能忘本。”
正回忆着小时候的事,父亲从卧室里走出来,手里拿着个笔记本,看起来有些年头了。父亲先出了个“石油工人一声吼”,弟弟马上接“有感地震”。父亲点点头,又说了个“要分出石油,先去掉水分”,弟弟立即答出是“岫岩”。“不是水,哗哗流,不是泉,喷个够,地下有,海底有,建设祖国跑前头。”这一回,我马上抢答: “石油!”父亲听了笑着说:“这还差不多。以前不让你们忘本,要记得自己是个农民。现在你们更不能忘了,自己还是一名石油工人。”
如今的父亲背已经有些驼了,但他说这话时我分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,井喷油海里的父亲、技术比武场上的父亲、油田大会战中誓师的父亲,我的眼眶微微湿润。可爱可敬的老石油,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。而我和弟弟,从小受到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,石油情结已经深入骨髓。
●习俗:制作花灯。皖中地区民间喜欢元宵节“闹花灯”。花灯由纸或绢作为外皮,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,中间放上蜡烛,兼具照明和娱乐功能。花灯形式多样,如宫灯、走马灯、动物灯等。一盏盏花灯像黑夜里的萤火虫,不同造型诉说着提灯人在新年的愿望。
又到一年元宵节,苏皖油区小镇的集市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,让人看花了眼。可是,我最喜爱的还是童年的纸花灯。
故乡安徽合肥长丰县地处江淮分水岭,那儿的花灯是以竹篾为骨、白纸为面做成的,内燃一支红烛,挂在各家的屋檐下,从镇东头绵延到镇西头。一眼望过去,盖过了满天的星斗,煞是壮观。
由于弟妹多,家里条件也不好,JNTY.COM小的时候,每逢元宵节,母亲只能让我们四人共用一盏花灯。即便这样,我们也已经开心极了。小弟提着灯笼在前面走着,我左手牵着大弟,右手牵着妹妹,加入游玩的人群中。
人群游动,烛光摇曳,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那盏装满快乐的花灯,生怕被别人碰着,或被夜风吹翻。那种感觉,好似行走在郭沫若笔下的《天上的街市》里,美得令人陶醉。
机会终于来了。听说,乡下姑妈家就是卖花灯的,于是,寒假刚到,不用母亲督促,我就急忙做完寒假作业,迫不及待地赶往乡下。
姑妈家制作花灯的工序十分简单,只是很消耗精力。还未过年,一家人就忙开了。各有分工,流水作业,一直要忙到元宵节。
在煤油灯昏暗的照明下,姑爹取出两根篾条弯成两个半圆,对角套扎起来,形成了花灯骨架。姑妈拿起一把小剪刀,放在手中左右翻转,剪成大小不同的纸片,再用糨糊粘贴在骨架四周。表姐伸出一双巧手,蘸上颜料,自在而轻盈地在纸上拂动,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十二生肖便跃然于花灯之上。我呢,早看得呆了,只能做一些如摆放花灯、统计灯数之类的小事。
临近元宵节,我们还会走乡串镇去叫卖花灯。姑妈特意安排我和表姐跑就近的乡镇,所以,我们卖得总比姑妈姑爹要多。
有一年,我和表姐半路遇上大雨,前不着村后不着店,根本无处躲藏。当时,表姐竟然毫不犹豫地脱下棉袄盖在花灯担子上,而自己冻得瑟瑟发抖。后来我才知道,那一担纸花灯是她新学期的学费。